神棍科幻,太空歌剧
其实《沙丘》是非常典型的软科幻,即“抑技术重主题”,以科幻为背景着重描写人类的故事(人性)。
原著作者弗兰克·赫伯特,一共写了六部《沙丘》,史称“沙丘六部曲”,但这个概念是不准确的。
最有名的是前三部,《沙丘》《沙丘救世主》和《沙丘之子》,讲得是保罗与他后代雷托的故事,而前三部和后三部有很长的时间跨度,其中第四部《沙丘神帝》和前三部跨越3000多年,后两部《沙丘异端》《圣殿沙丘》又与第四部之间的跨越为1500年。所以前三部可以称之为“沙丘三部曲”,整体六部更合适称之为“沙丘系列”。
电影《沙丘》改编自原著第一部的……一半。
“沙丘系列”的故事发生在超级遥远的未来,那时人类已经进化到跨星系的旅行可以通过心灵感应在瞬间完成,人类的足迹遍布整个宇宙,但一万多年前的一场战争,人类被机器统治了几百年,虽然最后人类胜利,但大战也导致人工智能等很多文明都没有延续下来。
当时的人类的文明由帝国、星际运输行会、姐妹会和各大星球家族共同支撑。
说白了,当时人类的科技树已经歪到不成样子了。
看到这里就知道原著为什么被称为“神棍科幻”了吧,故事中有很多意象化的表达,表面上说的是厄崔迪家族与哈克南家族的明争暗斗,实际上实在突出预言能力对人类本身社会结果和心智心灵的影响。因为保罗是厄崔迪家族与姐妹会双重的继承人,他的每一个选择都关系着多种力量的交织,也就是说,保罗的个人命运是帝国权利与家族命运的一场博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沙丘的生态学、沙虫的来历、为什么用冷兵器、个人防护屏是什么、岳医生为什么会背叛,所有这些物品和设定,都镶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个物品都有自己的来历,所有人和事的要素都相互交织,相互干涉,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好在电影呈现了原著首部曲的基础——复仇,爱情,以及对古老文明的概述,并·点出了香料对人类权力结构的影响。
而电影对原著的呈现,则让《沙丘》成为一部如假包换的太空歌剧。(Space Opera)
电影《沙丘》也是这样。
太空歌剧的诞生起初受限于时代因素(比如早期人类对科幻的想象力匮乏),但随着这类作品越来越多,逐渐成为流派,最著名的当属《星球大战》,此外《异星战场》《千星之城》《太空堡垒》乃至游戏《光晕》,这些也是太空歌剧,在这里作品里找科学原理,纯粹是吃饱了撑的。
但这种题材嫁接,导致太空歌剧内部也是泾渭分明,比如《星球大战》就很通俗,因为该片可以称之为“外太空武侠片”,而《沙丘》晦涩的地方,该片可以称之为“外太空宗教片”或者“哲学片”。
佶屈聱牙的原著
我不是原著粉丝,只看过第一本,其阅读经历和体验是难忘的。
一句话,根本看下去,这其中有着原著本身阅读门槛很高的原因,另外这版翻译其实也一般,然后就没看了。
别说小孩了,在座的成年人都够呛哦。因为原著最让人怵头的地方,就是极为不佳的代入感,尤其是前1/3,就像打游戏难以上手一样,那手感很别扭。
由于手边没有原著了,这里借用一下电子骑士老师的微博图片,来了解一下原著都是什么样的文字,很有代表性:
再拾起这本书已经到了大学了,上大学时我把《沙丘》一块打包进了行李,为什么带这本书,因为没看完啊。大学里有了充足的时间,并积累了一定的阅历,再看才看得进去。
用李安的话来形容,真是“大为震撼”。
宏伟多变的场景、多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语句和修饰手法,也有着对角色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大量写照,对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等问题的看法,对人生乃至未来的哲理性参透,以及极富诗意的篇章。
您说这种抽象的描述、意象化的表达,怎么影像化?
改编文学作品,最怕的就是这个,因为无论电影怎样呈现,观众接收到的永远是视觉符号。
举个例子,电影《攀登者》里,编导极力传达登山队在多少海拔高度的时候,由于缺氧导致呼吸困难,气温零下多少度导致寒冷这些,但这些对于观众来说是无效内容,因为观众在大银幕前根本感受不到呼吸不畅、气温寒冷的条件,不会产生共情,只能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画面表现来接受到上述信息,这无疑就加大了影片的难度。
而这只是一个维度的难点。《沙丘》,这样的难点是多维度的。
哲学、宗教、心理描写,预知能力、价值体系,人类进化的抽象概念,甚至还有诗歌艺术,太多了。每一项单独拿出来,都需要转变成视觉语言,都够电影工作者喝一壶的。
但为什么又是“震撼”的呢?
星际尺度下的浪漫
我很庆幸大学时期,第二次阅读《沙丘》的时候,坚持住了前面代入感极强困难的副本,后面才越来越顺畅。
PS,看完《沙丘》之后,我并没有继续完整的阅读后面几部,原因也很简单,《沙丘》确实震撼,但阅读起来有点累。小弟我这种“畏难”的心理,大家不要学我。
所以我建议《沙丘》是可以读一下的,至少要看第一部,没看完的朋友也请不要轻易下结论,毕竟这部作品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仍被许多科幻迷热爱并奉为经典。
而且文字带来的阅读氛围,是无可替代的。通俗的解释,文字的魅力就是你可以想象,你想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尤其是这个发生在浩瀚星际的太空歌剧作品。
如何理解这句话,就是上面小标题里那个“星际尺度”,抑或是“宇宙格局”,“科幻格局下的宫斗的故事”,重点不在于“宫斗”,而在于“格局”。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星球大战》,正传三部曲,讲了个什么故事,无非是儿子带领一帮小伙伴反抗老子。假如把同样的故事, 发生在你家小区里,那这就是个狗血无比的家庭闹剧;而这个故事,假如发生在一个古代国家,那就是宫廷斗争下的帝国兴亡史;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宇宙,哈哈,那就是《星球大战》喽!
这就是“格局”,或者说是“尺度”。
在不同的格局或者尺度下,你关注点、所接受的信息也是不同的,你家小区里的故事,你只会关注这家闹剧的起因和结果,到底是儿子赢了还是老子赢了?拓展到国家之后,你除了会关注上述因果外,还会在意这个国家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而当拓展到宇宙的话,你还会关注星际之间的万年往昔,宇宙战争的规模,原力光明面和原力黑暗面,乃至“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浩瀚宣言。
可见,一个差不多相仿的故事,在不同格局,不同尺度所来带感受、切入点、关注点都是不一样,这些是文字最能体现的。
而《沙丘》,故事体系和价值观都是我们熟悉的,但作者却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沙丘世界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预设前提,自证语境,在文字与思维中建立一种逻辑关系,去进入作者给你提供的全新体系。
而作者赫伯特从零开始建立的整个世界在每个读者看来会有不一样的诠释,从而发现更广泛,更宏大,更深刻的主题。
这也是文学的魅力,而转化成视觉符号,或多或少会进行折损。
所以这里要推荐一下顾大海老师这篇书评——
《<沙丘>科幻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很详细并通俗的讨论了原著《沙丘》的价值。文章中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发现不同格局下的精神内核,这里咱也“拿来主义”,拓展一下:
★一个爱情故事中,一个男孩深爱女孩,他送给了女孩一束玫瑰花。这时我们会想,啊挺浪漫,但也很普通,这种多得是。
★一个爱情故事中,一个男孩深爱女孩,他送给了女孩一个21克拉的钻戒。这时我们会想,哇好浪漫,女孩好幸福、男孩好有钱,跟电视剧一样。
★一个爱情故事中,一个男孩深爱女孩,他摘下了天际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星星,送给了女孩。这时我们会想,前面俩算个屁,这才叫浪漫啊,而且除了浪漫,男孩这么伟大的壮举,也会让我联想很多事情,比如爱情的意义,会引发我们思考,这就是精神内核,已经主题性的体现。
而如何把这些文字转化成视觉语言,就是难题了。比如上述“摘下星星”的描写,视觉怎样呈现,你要演成男孩召唤来一颗陨石送给女孩,倒也很震撼很特殊,但却失去了原本所应有的思想价值。
这是电影《沙丘》遇到的问题,也是未来《三体》影视版遇到了问题。
这种震撼的感受,电影也很难表达。
而电影《沙丘》最终呈现的如何呢?只能说尽力了。
PS,《沙丘》的真正故事灵感,来源于古希腊的阿特柔斯家族,如电影所示,哈克南人与厄崔迪家族是血亲关系,所以当他们用暗杀保罗的父亲雷托公爵、用阴谋毁掉厄崔迪家族的设定,实际上与阿特柔斯家族的后代骨肉相残如出一辙。
而从时代的角度,《沙丘》的更是更像是《权力的游戏:冰与火之歌》,因为作者乔治·R·R·马丁曾公开说过,《冰与火之歌》一些灵感,汲取来源就是《沙丘》。
电影化的难题
都知道《沙丘》难拍,所以本片之前,原著的影视化过程一波三折,一般商业片导演根本不敢碰,想拍《沙丘》的导演,可称标新立异。
从他组建的团队就能看出特色:概念设计师让·墨比斯,以及后来创造《异形》的H·R·吉格(Giger),主演是滚石乐队主唱米格·贾格尔(Mick Jagger),参演的包括《公民凯恩》的导演奥森·威尔斯、与毕加索齐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音乐制作是英国迷幻摇滚先锋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
可惜这些剑走偏锋的团队最终并没有完成拍摄,因为投资太过于庞大,导演也与合伙人的关系破裂,整个团队继而解散,而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如今仅存一本厚重的分镜画本,被导演至今视为瑰宝。有一部《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的纪录片,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
此外设计师H·R·吉格为电影设计的概念图,大家也可以感受一下风格。
随后就是1984年的《沙丘》了,导演大卫·林奇是何许人也不再多说,其鬼才和迷幻的风格为电影赋予了很多表现主义手法的特征,太过沉重的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可见,从邪典大师佐杜洛夫斯基到超现实主义导演大卫·林奇,都没能驾驭这个故事。
而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沙丘》,在如今技术手段日益成熟的今日,对原著的呈现,只能说让读者比较满意。
由于原著的世界观无比宏大,叙事结构层次极多,维兰纽瓦把故事进行了极大的通俗化。电影故事浅显易懂,有对原著精髓进行了大量取舍,也有更具时代性的探讨。宗教使命式的宿命论在漫漫黄沙当中开启。恢宏气势的巨物雕塑式布景,宗教梵音般的配乐,这些让傻瓜式的剧情成为了顶级珍肴。
因为维伦纽瓦的特色就是对画面氛围的营造,对原著进行通俗化演绎的同时,电影通过影像氛围、建筑风格、色调调和、以及镜头角度,从美学、摄影、音效等方面,去努力贴近原著那种阅读氛围。
观影有一定门槛,但比原著那是低多了。但即便如此,还是令很多非原著粉丝感到怵头和费解。
不过,这就是科幻迷魂牵梦绕之作啊,这种浩瀚的“太空歌剧”作品,在这个快餐化的时代逆流而上,也是弥足珍贵。
退一步说,对比下隔壁《基地》的改编效果,你就可劲儿感谢上帝吧。
PS,《沙丘》这种“星际尺度”的电影,很适合大银幕观看,尤其是2D IMAX。虽然如今高清满天飞,但在其他平台和媒介观看会大打折扣,那些宏伟的视觉和音效完全出不来,相信我。
但话又说回来,电影《沙丘》转制的3D实在是太恶心人了,大银幕上也黑乎乎的。这里并不是向大家推荐这部电影(所以文章早写好了,上映一周之后才发,免得被人说我是水军),而是如何还没看且有兴趣的话,最好去电影院,但如果电影院只有3D格式的话,那还不如在线看呢。。。
还是那句话,有的文学,只活在读者脑海中的故事,有的电影,只为大银幕而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