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的佛教也比较兴盛,著名的佛教寺院——崇觉寺,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至文成公主出生,崇觉寺已经存在有65年的历史。崇觉寺分左、中、右三路,各类建筑80余栋。香火十分灵验。
济宁市微山县微山岛有三贤墓,殷末周初微子启墓、宋公子目夷墓、汉谋士张良墓。张良谥号文成侯,文成公主之“文成”,即因慕张良文成侯之名而得来。
另外,济宁孟母三迁、孔融让梨,木兰祠、建安七子之冠冕王粲、任城王曹彰、医圣王叔和等历史人文古迹也给文成公主的成长以深刻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丽山水不仅孕育了一位美丽、端庄的好姑娘,深厚的儒学、佛教底蕴和人文影响也养育了文成公主贤惠、儒雅、忠君爱国的情操。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及吐谷浑均娶了唐朝公主,也遣人随唐使入唐,多带金宝,奉表求婚,唐太宗未许。使者回报系吐谷浑王离间所致。松赞干布大怒,即发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
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松赞干布发20余万吐蕃军进屯唐松州(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进贡金帛,声称来迎娶公主,为唐军所败,松赞干布遣使到长安谢罪,并再次请求通婚。唐太宗不愿意再动干戈,只得假意应允。松赞干布十分欢喜,立即准备了丰厚的聘礼,黄金五千两,珠宝珍玩数百件,命大论禄东赞到长安纳聘。
贞观十四年(640年)十月,禄东赞到达长安,朝见了唐太宗,向唐太宗述说松赞干布仰慕大国,殷切请求结亲的愿望和诚意。唐太宗无奈,只好答应了松赞干布的求婚请求。唐太宗自己有20多个女儿,但后妃们谁都舍不得将自己亲生女儿送往那天寒地冻、路途遥远的异域之邦。负责外交事务的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一再向皇帝询问和亲之事,李世民长吁短叹,说后妃们都不舍得自己的公主去和亲。
李道宗十分着急,如果再次像先前那样失信于吐蕃,又将会燃起战火,致使涂炭生灵。突然,一个念头在他脑子里一闪:如果把自己的女儿封作公主,嫁往吐蕃,一切问题不都解决了吗?可是要把自己的掌上明珠送往那么一个蛮荒之地,自己心里又有所不忍。但是想到大唐的江山,想到饱经战患的百姓,于是他狠了狠心对太宗说:“陛下,不然就让小女代替公主去吧!”此时,太宗正一筹莫展,听到宗这样一说,顿时龙颜大喜:“如果是这样,那可就委屈令爱了!”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四年(公元 640 年)的冬天,李道宗的女儿被封为文成公主,为与吐蕃和亲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当时,文成公主身边的人都为她担忧,文成公主不仅没有担心,反倒泰然处之。她对满面忧愁的父母说:“父母大人不要担心,男儿卫国打仗,女儿为国家献身,这就是孩儿的责任,孩儿的命,我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还要奢求个人的幸福吗?”
按照贞观年间的惯例,为大唐出藩和亲的“公主”,都要有亲生父亲为其送嫁。上一年即贞观十四年(640年)二月,为与吐谷浑和亲,把宗室女弘化公主嫁给诺葛钵,朝廷即安排弘化公主的父亲、淮南王李道明护送女儿出嫁吐谷浑。
唐太宗这一次让道宗亲自护送文成公主入藏。这时李道宗已改封江夏郡王,并任职礼部尚书。贞观十五年(公元 641 年)新年刚过,李道宗便陪同文成公主离开京城长安,他们取道青海,前往西藏。一路上为公主一行备置了大量的驿站,沿途受到了当地官员的热情迎送。他们停留的最后一座汉人城市是鄯城(西宁)。那里有一条倒淌河,这条河河水自东向西注入青海湖。传说文成公主从这条河起就要进入草原,开始下车换马。她感到离家一天比一天远了,不禁伤心地哭起来。这一哭不要紧,竟发生了“天下江河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现象,倒淌河由此而得名。这个传说显然是虚构的,但反映了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深厚感情。
为了早日见到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率大军亲自迎到扎陵海。穿上唐朝赠送的袍带,按照唐朝驸马吉礼服式打扮起来。见了道宗,恭敬地行了子婿大礼,表示回国后一定要善待公主。所以《旧唐书》记载为:“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
等到公主入藏,松赞干布果然封文成公主为王后,按照唐朝的样式特意为公主建造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宫殿,以夸示后代。西藏文史籍吐蕃史《贤者喜宴》:“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尊称“甲木萨”(汉—女—神仙)。坐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就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文成公主塑像至今供奉在布达拉宫的“曲结竹普”宫室,供人们膜拜瞻仰。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皇帝李世民去世,松赞干布献金琲(bèi)十五种,荐于太宗之陵。高宗李治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加封賨(cóng)王。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了。按唐朝礼制规定,文成公主可以回内地,但25岁的文成公主识大体顾大局,她明白,夫君一死,吐蕃的形势极为混乱,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如果自己返回了长安,那些坏人就会挑起和大唐的战争!自己作为松赞干布的王后,说话是有一定的分量的,为了汉藏和好的千秋大业,她主动选择留在西藏。
公元676年,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赞普去世,文成公主派人向唐高宗告丧,唐高宗特派专使尚凯看望文成公主,恭请她回长安颐养天年,此时的文成公主觉得自己已经和吐蕃融为一体,再次拒绝回内地。
相传文成公主每到一地,总是要用家乡济宁话十分和气地询问当地人“这是哪里?”吐蕃人听起来好像在说“扎西德勒”,人们也学着她说话的样子打招呼,“扎西德勒”成了吉祥的问候语。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享年55岁。吐蕃为她举行了空前盛大的葬礼,唐高宗也专门派遣使者吊祭。
在吐蕃民众的心里,文成公主就是菩萨娘娘,是绿度母的化身。在佛教里,绿度母是一位救世大菩萨,她坐在白色的莲花座上,是观世音菩萨因慈悲天下众生,伤心时掉下眼泪的化身,所以是最慈悲的。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材记述了文成公主的历史功绩: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公主带的水磨,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三)
李道宗后来遭到了佞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陷害,被流放到象州(广西象州),在流放的途中病故,年仅54岁。长孙无忌、褚遂良事发后,李道宗被诏复官爵。
因李道宗封于任城,在济宁建有府邸,故朝廷将其遗体运回,在任城城南为其筑造了比较宏大的坟墓。据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所修《兖州府志》《济宁直隶州志》,均记载有“任城王墓:名道宗,唐宗室功臣,封于任城,墓在州南二十里”的文字。特别是清乾隆50年(1785年)所修《济宁直隶州志》卷十五所记,“李道宗墓:冢记云,唐任城王李道宗,墓在州南二十里,见《天下名胜志》”“按城南石虎坡有双石虎与墓近或云即墓前物也。”由于道宗墓前有石人、石马、石虎等,当地人遂将其地改名“石虎坡”。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卷二记述“石虎坡在城南五里”。李道宗墓所在地点在当今太白新区北湖小学西北角。据当地文物专家夏忠润介绍,1956年他参加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还能看到李道宗墓地遗址所在,墓前神道还有石虎等动物雕刻。太白湖区文化旅游局局长张建华就在这里长大,他说,20世纪70年代还存在,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骑在石虎、石马、石龟上玩耍。
济宁城南的太白湖中间有一块占地约370亩的湖心岛屿,为纪念文成公主而取名公主岛。2006年,任城区在公主岛建造高约36米的文成公主像一座。这标志着把文成公主请回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任城故乡。
2012年秋天,济宁市文成公主研究会部分成员去西安考察,拜见陕西师范大学唐史专家教授,就文成公主是济宁女儿这一课题相互交流,受到唐史专家的肯定与好评。特别是在西安广仁寺,这是中国唯一绿度母主道场,也是陕西地区唯一的一座藏传格鲁派寺院。广仁寺就是文成公主在西安的供奉地,文成公主是绿度母的化身。素不相识的寺院负责人得知是来自文成公主故乡的客人,非常高兴,给予贵宾级的礼遇。
2014年,济宁市政府批准太白新区28条道路命名,其中北起张营村、南到北湖度假村(市民公园)的交通主干线,为纪念文成公主命名为公主路。公主路道路设计红线宽度45米,道路全长5千米,被网友赞誉为济宁的“十里长街”。
近年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曲阜基地多次组织西藏宗教界培训班,一些活佛和经师听说曲阜离任城不远,向组织者表达了要去任城参观文成公主家乡的愿望。
西藏拉萨——济宁任城,千年结纽带,汉藏一家亲。回顾李道宗和文成公主这段历史,让我们更感受到汉藏友谊源远流长,感受到汉藏人民团结的力量,感受到汉藏人民牢不可破的深情厚谊,感觉到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国家统一,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