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过后,国粹君也去看了这场电影。
有一说一,精彩的视觉设计和画风
都让人惊叹不已。
可以说将中国动画电影的特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故事架构还是人物塑造,都是硬伤。
编剧的立意和格局倒是很大。
围绕着一句“不救一人,怎救苍生?”的质疑,
涉及到人与神的对立。
可惜词儿大不等于格局大,
主题唬人不等于境界深。
电影想讲的太多,反而顾此失彼。
像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
毕竟,越是宏大的主题,越需要
抵御和克制的能力。
历史上的姜子牙是一个秩序的建立者和维护者,
而电影中的《姜子牙》却成了一个秩序的破坏者。
比起历史中的姜子牙,
电影里强行拔高的人物,瞬间不堪一击。
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
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
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相传姜尚的先世为贵族,
在舜时为官,因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
故为吕氏,名吕尚。
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
所以“姓”即“女生”。
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
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
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
《封神演义》第六回云中子言天下大数曰:
“一则是成汤合灭;二则是周国当兴;
三则神仙遭大劫;四则姜子牙合受人间富贵;
五则有诸神欲讨封号。”
这里所说的五件事可谓全书的总纲,
而姜子牙正是具体执行这五件事的枢纽性人物,
是连接人间与神界的中介性人物,
是武王伐纣战争的前台总指挥。
从史传文学的角度来看,
我们甚至可以说《封神演义》
就是一部姜子牙传。
姜子牙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协助文王、武王创建西周王朝 ;
二是封齐建国,而这两件事 ,都离不开军事。
在兴周灭商的斗争中,
姜尚充分表现了
伟大军事家的胆略卓识和指挥才能。
其军事思想被后人集在《六韬》里。
以他的显赫功绩和超人的军事谋略思想论 ,
称其为中国兵家之鼻祖,当之无愧。
姜太公的前半生基本上是漂泊困顿的。
他家境贫寒,被人招为赘婿,
因不善营生,被妻子逐出家门。
还曾到棘津卖饭、干杂役,到孟津开餐馆,
到朝歌杀猪宰牛、算卦占卜。
并曾在纣王手下做过小官,游历过很多诸侯小国。
相传他72岁时垂钓渭滨,遇到了
求贤若渴的西伯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
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
并拜他为师。从此,
他助周灭商,掀开了人生最辉煌的一页。
到他 89岁时 ,终于完成了兴周灭商的大业。
太公完成了兴周灭商的壮举后 ,并没有停止。
在封齐建国的斗争中,
一败莱夷,二诛狂裔、华士、营荡,
三简礼从俗、倡农桑、通工商、兴鱼盐,
四平定管叔、蔡叔、霍叔及武庚之乱,
五辅佐武王、安定天下。
由此可见,姜尚确实做到了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史记· 齐太公世家》曰:
“以太公之圣 ,建国本 ,桓公之盛 ,修善政 ,
以为诸侯会盟 ,称伯 ,不亦宜乎?
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这是对姜尚老而有为、泽及久远的正确评价。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在昆仑山玉虚宫
元始天尊门下学道四十年了。
元始天尊因他“生来命薄,仙道难成”,
故命他“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相”,
“受人间之福”。
子牙哀告曰:“弟子真心出家,
苦熬岁月,今亦有年。
修行虽是滚芥投针,望老爷大发慈悲,
指归迷津,弟子情愿在山苦行,
必不敢贪恋红尘富贵,望尊师收录。”
及其不得不走之时,则“恋恋难舍”,
跪泣拜别师尊。
可见子牙具有甘于寂寞、尊师重道、
不贪恋红尘富贵的高贵品质,
其下山的目的,纯粹是为顺从天命、阐扬正道。
子牙下山投靠到朝歌宋家庄,
他的结义仁兄宋异人为他娶马氏为妻。
马氏因子牙不善生计,对他百般不满。
后因子牙进谏获罪,不得不离开朝歌,
马氏认定子牙“只是个术士的命”,
要子牙写下休书,自己改节再嫁。
子牙认为“夫妻岂有分离之理”,
念“马氏随我一场,不曾受用一些”,
始则执意要马氏与自己同行,
将来同享“无边富贵”,后见马氏“心去意难留”,
加上宋异人夫妇劝说,
才写下休书,任其改嫁。
在与马氏的衬托对比中,
我们可以见出子牙有情有义的挚诚品格。
《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
还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对曾经热心帮助过他的比干、
宋异人等人,他都以不同的方式予以回报。
《封神演义》中,子牙前往西岐,
在临潼关遇到朝歌逃往西岐的难民,
因总兵张凤不放出关,阻在城外,
若被捉回朝歌,都难免一死。
子牙代难民向张凤求情不成,
遂施土遁救民众过五关,送至西岐。
武吉误伤门军王相,罪当偿命,
但因其母年高,无人奉养,
母子二人向子牙求助。
子牙遂设掩星局,救武吉性命。
从这两件事,我们可以见出
姜子牙济世救人的品格。
姜子牙一上昆仑山取“封神榜”,
申公豹心怀妒意,要毁“封神榜”,
遂以割首抛空的幻术迷惑子牙。
书中云:“子牙乃忠厚君子,仰面呆看”。
南极仙翁见子牙受惑,
遂命白鹤童儿化作白鹤,
将申公豹的头衔往南海,令其毙命。
子牙见状,央求南极仙翁饶恕申公豹。
南极仙翁警告子牙:“你饶了他,他不饶你。
那时三十六路兵来伐你,莫要后悔”。
子牙哀求曰:“后面有兵来伐我,
我怎肯忘了慈悲,先行不仁不义。”
子牙救下申公豹性命后,
申公豹并不领情,临行指着子牙
道:“你去我叫你西岐顷刻成血海,白骨积如山。”
在《封神演义》中,
姜子牙与申公豹是同门师兄弟,
申公豹的道术远在姜子牙之上,
那么元始天尊为什么
不把封神的重任交给申公豹,
而交给子牙呢?
原因就在于姜子牙的个人道德品质远高于申公豹。
在上述情节中,二人的差异表现得尤为显明,
姜子牙笃信“道心无处不慈悲”,
不计前嫌,不虑己身,忠厚仁义;
申公豹则妒贤嫉能,恩将仇报,
无情无义,刻薄寡恩。
传统儒家的用人标准是德才兼备,
德在才先,所以元始天尊
要选忠厚仁义的姜子牙,
而非有才无德的申公豹去担任万神统帅,
执行斩将封神的重任。
姜子牙虽满腹经纶,见多识广 ,
富有治国之才、兴邦之智,
但入周前曾历经磨难,几乎是穷困潦倒 ,
处处受到压抑,久久不得其志,
处在社会的低层。
他的这一经历使他对民众的
作用、地位、力量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 ,
使他较早地意识到:
天下是民众的天下,
不代表民众的“天子”就不是“天子” ,
就应讨伐,就应推翻。
《六韬》中融汇了他的这一思想 ,
《文师第一》中说: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
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即“天子”只有关心民众,
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
做到仁、德、义、道 ,
民众才能归顺你,服从你,拥护你。
太公以商行政,使齐富甲一方。
如果说周朝是个集团公司,
那齐国就是具有优良资产的上市公司。
他首抓“三宝”,即农、工、商:
“三宝”分足鼎立,而钱币则可
把三者融汇贯通,使之聚散适宜,物尽其利。
于是他还英明天纵,再制定九府圜法。
九府的职能是掌管货币,
九府圜法就是用行政手段
保证财货的均衡流通与合理出入。
治大国如烹小鲜,依靠“三宝”并重、
本末并利、货币流通的思路,齐乃大治,
临淄成为当时中国高度繁荣的经济特区。
齐人深受其利,所以太公重渔盐桑麻的传统,
在田氏代姜以后,都没有改变,
基本路线管了几百年。
《诗经》中的《大明》篇
这样描摹牧野决战中的姜子牙: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唯师尚父,时维鹰扬。
终姜尚一生,市之屠、周之师、齐之祖、兵之宗,会革命,懂建设,体现了一个大器晚成的老男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他孝养老母,可谓孝极;
他割股疗人,义释黄飞虎,可谓仁极;
占卜猜物,计骗追兵,设掩星局,
以巧计克敌制胜,可谓智极;
因长思纣王不仁无道,又思斩母之恨,
遂向武王倡议伐纣,最后斩杀纣王、妲己,
可谓爱恨分明、有血有肉。
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普通人的一生,
跌宕起伏,堪称传奇。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gxjhshys原创编辑,转载请注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