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免疫系统的“漫游之旅”
回答“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这一问题的另一个角度,是免疫系统的演化。人类从起源伊始就与周遭(而且也在不断演化的)环境进行互动,在此过程中,免疫系统逐渐形成。除了人类之外,其他生物的免疫系统是怎样的?和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什么区别?除了免疫系统外,人还有哪些免疫行为?第三章都会告诉你答案。
第四章采取了不同的视角看待我们为生存和健康所做的斗争, “我们还没死掉,是因为人们在不断探索疾病、健康和免疫的机制,而且不断有新的发现,这使得人类可以控制疾病,降低死亡率。”
关于科学研究的进步,第五章给出了更进一步的回答, “我们大多数人还没死掉,是因为现在我们可以对彼此做一些之前做不了的事情来延续我们的生命”——我们会打针;我们进行器官移植;我们喂养孩子,亲吻爱人,打喷嚏时小心翼翼地避开他们。
本书作者伊丹·本·巴拉克是一位著名的微生物学者,他学识渊博,参考了大量科学文献,在浩如烟海的免疫学史料中,进行了合理取舍。作者认为,面对如此复杂的免疫系统,仅仅笼统地将其概括为“这很复杂”并不能传递任何有用信息,然而事无巨细地阐述细节,自己也不能忍受,因此认为“与其告诉你免疫系统很复杂,不如让你亲身体会一下,为了活下来,我们究竟需要一个多么负责的免疫系统”。 为此作者巧妙地设计了一次免疫系统的漫游之旅,言辞颇为风趣,通俗地向我们科普了免疫学知识。诺贝尔获奖者彼得·杜赫提教授这样评价本书——“对一个复杂且重要的主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记录”。
严谨的科学精神是本书的另一特点。 作者认为,在科学探索中,“真理”这个概念会引发许多意外的难题,“谨慎务实的科学家往往回避讨论它”。对于早期的演化历史,作者行文中较多使用了“也许”、“可能”这样的模糊化的词语,毕竟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始起步。在免疫系统的研究历程中,作者不加隐晦地指出免疫学历史上的错误,并给予客观分析。即使面对免疫学取得的重大进步,作者依旧抱有谦虚严谨的态度,因为在本书写作的2017年,免疫学的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作者的科学精神甚至使他对畅销书这种写作方式都饱含批判,颇有微词。在序言中,作者开篇就表明“本书不提供任何健康指南”,直言“自己对所谓的‘有用信息’有点过敏”;面对普通人更关注的“增强免疫力”问题,作者坦言“让我咬牙切齿的是所谓的增强免疫力”,可爱而又真实。
伊丹·本·巴拉克明确指出,本书是写给特定读者群体的,“也许你是对免疫系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许你是兴趣广泛的学生”,但其实本书受众面比较宽广,任何读者都可以在书中得到适用的信息:比如宝宝需要母乳,不只是为了存活,也是为了活得更好;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广告,都是不可信的;户外漫步有益身心健康;晕车药只是安慰剂等等。这如同旅途归来,不仅观赏了美景,品尝了美食,还意外地收到了他人赠送的伴手礼。
看完此书
我们不禁好奇
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之后
免疫系统在忙活什么?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病毒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释放抗病毒物质。这个时候,前来迎战的细胞要悲壮一些,它们会有两种命运:被病毒感染和未被病毒感染。
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只有一种出路:自杀。这叫细胞程序化死亡,也叫细胞凋亡。说得准确一点,是向免疫细胞发出信号,杀死自己;有时,这类被感染的细胞会被狡猾的病毒劫持,无法发出信号,就会导致感染性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为了确保感染病毒的细胞死亡,免疫系统也有对付方法:有一种特异性的自然杀伤细胞可以摧毁这些被感染的细胞,方便免疫系统继续迎战。
但战胜病毒不止这么简单,病毒会大量复制、繁殖,不断地侵染细胞,对战也会不断重复,难分胜负。
如果这个仗打得火热,免疫系统就会向你的身体发出信号——炎症。
炎症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无论是跟细菌还是跟病毒作战,免疫系统都可能产生炎症反应。炎症未必是一件坏事。假如免疫系统不给你“炎症”这个信号,你就不会知道自己体内正在被病毒感染,不去干预和治疗,导致病毒感染恶化。而随着免疫系统的抗争结束,炎症也会慢慢消退。
可是,如果炎症一直不消退怎么办?
那只能一拨一拨地继续打。比如遇上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症状,免疫系统如果单打独斗,是必输无疑的。
病毒进入人体,免疫系统释放抗病毒物质,其中一些细胞被感染,细胞死亡;下一批细胞赶来,其中一些被感染,死亡,这个过程不断重复……
四面八方的细胞都被召集而来,就为了这一场战争。
这个时候,身体的其他部分谁来负责?在消灭病毒的同时,身体其实也在拖累自己,免疫系统的过度努力会让自己处于崩溃状态,最终,患者会因身体无法继续运转而死亡。
普通的细菌,免疫系统悄无声息地就帮我们搞定了,这就是你知道周围是数不清的细菌,依然不把它当回事的原因;但新型冠状病毒不一样,即便免疫力正常,体内的免疫系统依然会用拖累自己的方式拼死拼活地消灭病毒,导致身体遭难。
同济医院专家组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快速指南》中有一段话值得重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发生,与接触病毒的量有一定关系。如果一次接触大量病毒,即使免疫功能正常,也可能患病。对于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例如老年人或存在肝肾功能障碍人群,病情进展相对更快,严重程度更高。但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炎症反应,导致ARDS或脓毒症表现,不能掉以轻心。”
读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对此次疫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同类型书目的书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病毒的知识。
有关疫情的文学类书籍推荐:
《瘟疫与人》威廉·麦克尼尔
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
《病者生存:疾病如何延续人类寿命》沙龙·莫勒姆乔纳森·普林斯
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缺铁、贫血、疟疾......这些我们连提都不愿提的负面字眼,实际上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独特奇迹。本书深入研究了人类的进化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生存、人类的身体及对我们对疾病的理解,正是遗传至今的疾病让我们的祖先在地球生存竞赛中占据了上风。
《疫苗的史诗: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让·弗朗索瓦·萨吕佐
疫苗的研制与改进是一部人类的史诗,也是科学与工业的传奇。人类一步步攻克了狂犬病、脊髓灰质炎、乙肝......作者娓娓道来的笔法不仅引人入胜,还回答了关于疫苗制造、疫苗成分与艾滋病疫苗研制等相关问题。
到这里我们的书目分享活动就告一段落了
希望各位同学们从我们的分享中有所收获~
文案丨蒋佳颖 张迦宁 弓茗兰 董陆超
编辑丨贾亦忱 秦一峰
排版丨黄晓玥
审核丨黄佳陈 李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